정혜대사 定慧大師 1685~1741
東谿集卷之八 豐壤趙龜命錫汝甫著 조구명(趙龜命, 1693~1737) |
論禪諸篇 |
|
翹師名德之日雅矣。昨隨家兄來任所。而適聞師甁錫住在此方。望外之幸也。龜誠鹵莽。于儒墨無所底。而區區尙賢之心。不以方內外而間焉。顧病纏四大。長委枕席。不能躬參於獅座之前。仍念觀世音之現三十二應身也。豈嘗待其人之至而度之。况法深之蓬戶朱門。大顚之旬日州郭。師家宗風。正自然爾。敢冀下山一賁。少發胸中礙滯。若復黑山鬼窟。以陰寂爲凈依。不欲與世人相接。則亦非愚之所知。專等來音。幸毋金玉。不宣。
東谿集卷之八 豐壤趙龜命錫汝甫著 |
論禪諸篇 |
|
惟佛之道。爾我不有。
在爾非捨。在我豈受。
如左掌物。傳之右手。
左掌右手。猶立對偶。
無去無來。無左無右。如
是觀者。不二八否。
東谿集卷之八 豐壤趙龜命錫汝甫著 |
論禪諸篇 |
|
惠我普覺書一部。報以精好紙五束。
五束雖無一箇字。葉葉具足五千軸。
所以者何心所貺。此心卽是如來藏。
三藏豈外如來藏。較勝空書只金剛。
遊尋眞洞記
東谿集卷之二 豐壤趙龜命錫汝甫著 |
記 |
|
伯氏與安陰宰兪君。約會長水寺爲別。余亦欲賞尋眞泉石。同行抵安陰邑底。登光風樓。主人方試射帿。伯氏仍設餞遲留。余與德老叔先發。寺僧持輿。待于洞口。凡石冗流崎嶇。過涉者十餘里。路傍有小巖。刻尋眞洞三字。過此石。始有盤陀。而水始有滙涵者。行五六里。抵釜潭。大石彌亘。中爲絶崖。漫流忽束下墜深潭。崖左。刻噴玉瀨。又數里爲菜甕。巖石遜釜潭。而水勢益峻。崖左右。俱刻龍吟瀨。有石凹呀然。深可丈餘。寺僧稱古有異僧來住。殺虎淹葅于此。故名菜虎巖。余漫應而已。歸考玉溪記。有菜甕之號。然後知甕轉爲虎。愚髡從而傅會耳。行數百步抵寺。處勢奧隘。略似海印。乃中間移建。非舊基也。暫憇法堂。伯氏與安陰宰追到。日已暝。同就東上室宿。時仲夏小望。月色極明。山空夜靜。淸磬發省。去年
1725 定慧師之移錫此寺也。與之有一宿談禪之約。師今入金剛坐禪。聲響不可接。而其門徒。亦散寄他菴矣。所宿適其講室。撫迹惆悵者久之。翼朝輿出寺後。逶迤到龍湫上流。盤石瑩滑。流波散布。近崖石益傾瀉可走丸。與德老。捨履以防蹉跌。促足擇步。挨至崖右。有石罅。劣容半身。垂身緣下。抱樹據石。以臨瀑布。心戰魄動。毛髮盡竪。不可留也。復遷延由石罅而上。回望前岸平衍。宜於俯瞰。遂涉川而西。卸輿小歇。步尋水源。其上百餘武之間。石之呈露於水面者。如鷺之集。而星宿之麗。水縈懸蹙。放跬步百變。兩岸雜樹。交蔭幽敻。淒寒失去朱炎。仰見對岸。梵宇隱暎。盖浮屠殿云。而力疲不能尋。水石之觀。窮于此。還由右逕。入八相殿。卽舊基重建。而東有千丈全石之峰。跱立特雄。促輿至龍湫前岸。排茵列坐。大抵瀑布。上作三節。下垂百餘尺。飛沫如雪。聲震一洞。亦生平奇觀也。八相石峰。正鎭瀑頭。若助其雄奮之氣。小瀑一條。橫射右落。未及潭數尺。崖石突起。宛然成一佛軀。髡頭擁緇。側立以承之。瀑抵佛頂。劃分爲二。若流頭也者。不假斧鑿。奇巧天成。余念佛法起於中古。而山川開闢之初。已有此象。豈亦天數之先定者耶。安陰三洞。名於嶺表。右爲花林。左爲猿鶴。中則尋眞也。甲辰秋。余從伯氏遊。入自花林。迤出猿鶴。領略二洞之景。而尋眞以路迂遺焉。常自耿耿如子瞻之見韓,富。而不及見希文爲恨。今三載而始獲償願。若取三洞而定甲乙之次。松臺之奇壯。月城之幽絶。葛川之靚曠。搜勝之關鎖。殆可謂僊區福地。猿鶴宜爲第一。花林六十里淸川白石。曲曲可亭。尋眞一區之勝。似不能以抗之。而抑如孫興公之評潘陸文章。花林則所謂爛若披錦。無處不善。尋眞。乃排沙簡金耳。還寺。朝飰而歸。
東谿集卷之二 豐壤趙龜命錫汝甫著 조구명(趙龜命, 1693~1737) |
記 |
|
甲辰八月初吉。伯氏發行。向智異。余及遇命,載福從焉。沙斤督郵權君熻。亦與其子尙經俱。先賞龍游潭。地勢幽邃。石皆犬牙。水十步九折。盤渦激射。其聲若雷。以龍堂之在對岸也。編木橋之。下臨不測。懸危凜慄。不可越也。傍橋躐石而東者百餘武。有大石附岸橫跱。圍若環玦。䨟若樽罍。其後數丈石。痕作蹊。蜿蜒以接之。若龍之抑首而撥尾也者。磨礱瑩滑。狀極詭怪。潭之名所由起也。是夜。與定慧師。宿君子寺。師云昔有馬迹祖師。結夏于潭上。爲水響之妨於聽講。怒其龍。鞭而逐之。其負痛閃挫。而形于石者如此。是說也怳惚不經。人不肯信。余惟天下事有不可以常理盡之。韓子謂浮屠善幻多技能。安知其無降龍伏虎之術。而龍之性不見石。入石則石爲之透。以爲堅頑難陷者。特人之所見然爾。人之於人。猶或不相測其情狀。况於神龍之變化哉。謂有是事而信之。妄也。謂無是事而不信之。亦妄也。盖水石之離於山北者。玆潭爲最。余喜其氣勢奇壯。使遇命題五人名於石之南壁。自題石抉川駛龍怒神驚八字於下。將使石工刻以識之。詩曰。
地勢陰森最。川流激射來。
風雲龍拔出。巢宅石穿回。
凜若深秋氣。公然白日雷。
危橋跨不測。生路渡方開。
樊巖先生集卷之五十七 |
碑 |
|
大師法諱永誨。十三。出家入長水寺。投玅彦師。旣數年。玅彦異其聰慧。諭之曰。吾不敢闍梨爾。爾其以晦堂爲歸。晦堂卽定慧大師。以華嚴宗主名。師俛焉歸依學幾年。方且見星於法海三藏。一日忽曰。口學勞心學高。遂拂袖入楓嶽竗香。專精內究。非三昧不屑焉。嗚呼。吾儒詆佛氏以爲異端。詆之者有諸己而後見詆者知其非。今之學者曷嘗有以心而不以口者乎。所學苟能涉程朱書數卷。敝敝焉尙厥口。曰性命也。曰理氣也。聲名焉在是。榮利焉在是。顧其心茅已塞矣。若然者。吾恐其未暇正人而見正於人之不暇也。聞師之風。庶可以知所警矣。師晩住德裕香積之下九千洞白蓮社。以華嚴圓覺楞嚴書。敎授四方來者。七十一怡然示寂。法臘五十五。闍維之夕。多異徵云。師俗姓李。隴西公十一世孫也。文谷其號。其徒貽成。使豐信賫書走千里。乞銘於余。其義足尙。銘曰。
吾是吾儒。佛何足媚。銘以示後。唯是一言契意。
樊巖先生集卷之五十七 |
碑 |
|
日。余因事偶出郭門外。有弊衲僧如不聞呵道。突黑衣卒伏於前。其色若有悶急者然。余恠問曰。若何爲者。對曰。僧乃湖南沙門名聖淵者。爲法師雪坡和尙。願得大人一言重。以詔十方衆生。有邦禁也。僧不可以入都城。相門又不可以私情導達。乞城外旅店食。夏以秋秋以冬。僵死在朝暮。然不得所願。欲死無歸。余油然感其誠。許令進所爲狀。其狀曰。大法師名尙彦。湖南茂長縣人。國朝孝寧大君十一世孫也。父泰英。母坡平尹氏。早失怙恃。家甚貧無以自資。年十九。投禪雲寺。薙髮于雲暹長老。受偈於蓮峯虎巖兩和尙。又參晦菴丈室。以禪系言之。於西山爲七世孫。於喚惺孫也。三十三。因大衆固請。陞座於龍湫板殿。師自幼穎悟甚。及參諸名師。三乘五敎。無不言下卽會其玅契神解。於華嚴尤篤。反覆則恒河計沙。講誦則迦陵遍音。卒能正其譌一其歸。以滌近世癡人說夢之見。願學者日以坌集。各示金繩覺路。其說纚纚不竆。在昔淸涼大師有所撰抄中䟽科。其義多隱晦。講解者病之。師一覽。圈而表之。曰疏曰科。各有攸宿。如客得歸焉。頃之。勝濟㫙穎等白師曰。大經抄中所引。亦無不衍誤。盍移錫海印。證諸本以補同異。師往留之。考較乃已。自是遊金剛者再。妙香者一。頭流常面壁焉。庚寅。澄光寺火。所藏華嚴八十卷板一無遺。師歎曰。於斯而不盡心。其敢頂禮如來。於是鳩財剞劂。人天助力。春始夏訖。其晦䵝者。惟師之口誦是賴焉。板旣完。新建閣峙諸靈覺寺傍。前數日。有虎跑寺後。僧又夢神人告曰。此可藏如來大經云。方經之安於閣也。有瑞光蟠空。會者咸異之。師以爲此偶然也已。是後寓靈覺。一日謂寺主曰。寺不移建。必圮於水。盍圖之。亡何。水大至寺果圮。僧亦有胥溺。衆乃服其神。及老入靈源立死關。以念佛爲課。日輪千念十周者十有餘年。庚戌臘。示微。辛亥正月三日。怡然入寂。壽八十五。臘六十六。是日也。弟子二十有七人。奉以涅槃。諸龍象奔奏號哭。雖下界衆蚩。亦莫不相告齎咨。師嘗論近世火浴舍利之出。有不慊于心者。及涅槃。雖祥光七夜不減。竟不以一舍利現靈。釋氏觀理。有固未始不爲無也。無亦未始不爲有也。有而謂之無可也。無而謂之有。亦無不可。眞有眞無。又誰能辨之。羣弟子無以寓其誠。豎塔靈源。禪雲僧亦如之。此不忘舊時薙髮也。嗚呼。師一言以蔽之。曰華嚴之忠臣也。若聖淵。又師之忠臣也。盡心所事。儒與釋道未嘗不同。余不銘。何以勸在後之千劫也。况師臨化飭弟子曰。愼勿碑。又曰。如不得已。非乞銘蔡相國。不可。余不知師。師能知余。義不可相負。乃作銘。銘曰。
佛有華嚴。正法眼藏。誰其抱持。雪坡心長。鬱攸何物。敢爾跳踉。移諸腹笥。登彼文梓。如來色笑。曰余嘉爾。雪坡功德。我聞如是。
樊巖先生集卷之五十七
知守齋集卷之十五 유척기(兪拓基): 1691(숙종 17)∼1767(영조 43) |
記 |
|
辛卯冬。家君由地部郞。除開寧縣監。壬辰正月赴任。余以女病不及從。四月。始往省。處于燕休堂之西室。六月。家君爲會下從叔父監役公葬。請暇上京。七月。歸而伯從兄隨之。與余同室。朝夕怡愉。甚相樂也。吾二人者。夙聞雙溪海印之勝。冠于嶺之南。而又適至近邑。不可以不一觀。遂告于家君。以八月二十六日丁丑。早飯同發。
歷見弘濟菴。在寺之西北。安四溟大師眞。菴外有四溟碑。斲去述者姓名。僧云筠也撰。四溟眞之旁。有松坡眞。卽其高足覺敏云。有松坡碑簇掛其側。李判書殷相撰。金判書宇亨書。金判書萬重篆。寺外又有松坡浮屠。仍訪願堂寺。在寺之正西。地汚下。又無可觀。僧傳新羅哀莊王所刱云。至海印寺。自北門行百餘步。爲學士臺。又北上數百步。卽觀音殿。無他觀。有一老釋。云自妙香來棲。年今七十五。神觀不衰。談辯快爽。若有道者。其名定慧。
정혜(定慧) |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