도 통 道 統


冶隱先生言行拾遺卷中
 附錄
太學生疏語 


趙光祖之學之正。其所傳者有自來矣。自少慨然有求道之志。受業於金宏弼。宏弼學於金宗直。宗直之學。傳於其父司藝叔滋。叔滋之學。傳於高麗臣吉再。吉再之學。得於鄭夢周之門。夢周之學。實爲吾東方007_403a之祖。則其學之淵源類此。 此太學生請復趙光祖爵。今截取道學淵源一節。

 

冶隱先生續集卷之下
 附錄
與安邦俊問答質疑書 洗馬金萬英 


謹按牛山問答書。有曰我朝數百年間。名賢相繼而出。至論其眞儒。則不過數人而已。某竊以爲我東土自檀箕以下至麗季。數千百載之間。以文章節義聞者不爲不多。而至於任斯道之大責。繼往開來。特爲道學之首者。惟鄭烏川一人而已。至于我朝。群賢蔚起。倡明斯道。自闢東土以降。所未聞也。蓋擧其傑然絶倫。昭昭可稱統紀論之。烏川之學。傳之冶隱。冶隱再傳而傳之一蠹,寒暄。傳之靜菴。其後有晦齋,退溪之作興。而牛溪007_445b栗谷之出。蓋得以接其傳也。退溪先生。得晦齋之學于遺篇斷簡之中。以體用統擧。內外交養。爲斯道準的。而栗谷蓋得以接其統。至于今使斯人知貴王賤霸。斥異端扶斯道者。豈非二先生之力哉。

 

松堂先生文集卷之三
 附錄
道統相承次第錄 


鄭圃隱名夢周。字達可。延日人。官高麗門下侍中。諡文忠。
吉冶隱名再。字再父。海平人。官高麗門下注書。諡忠節。
金江湖名叔滋。字子培。善山人。官成均司藝。諡文康。
金佔畢名宗直。字季昷。叔滋子。官刑曹判書。諡文簡。
金寒暄名宏弼。字大猷。瑞興人。官刑曹佐郞。諡文敬。
鄭新堂名鵬。字雲程。海州人。官弘文館應敎。
朴松堂名英。字子實。密陽人。官兵曹參判。諡文穆。

 

寒岡先生文集卷之六
 答問
[答金烏院生] 

 

金司藝淑滋。學問道德。平生行事。詳在彛尊錄。更無可考於他書。而先生受業於冶隱。傳授於佔畢。053_203a又傳而至寒暄,一蠹兩先生。道學大明于吾東方。先生之功。亦不爲不多。先輩亦已幷論於道統相傳之次第。則似當幷祀於先賢之列。未知如何。

 

宋子大全卷一百三十七
 
圃隱先生詩集序 


天地之理。未嘗有無漸而成者。春夏之陽。始於前冬。112_518c枝柯之繁。肇於纔落。故天將啓漢家之治道則文章已變於戰國之世。將興洛建之道學則五星已聚於五季之時。蓋理有漸而氣先至也。惟我東方表爲大國。上世蓋貿貿而夷也。自殷師以洪範之道來設八敎。而三綱明九疇敍矣。其後數千餘載。而我圃隱先生挺生麗季。盡忠所事。畢命改社。其扶倫立彝之功。固足以軒天地曜日月。然此則袁粲,文山之事爾。不足爲先生之至也。惟其遠承殷師之道。近守晦翁之法。以啓我朝文明之盛。俾我東表之人。世受罔極之恩者。固不可數計而周知也。昔我仁祖大王朝。大112_518d學章甫請伸靜菴趙文正。其言曰光祖學於金宏弼。宏弼學於金宗直。宗直學於其父叔滋。叔滋學於吉再。吉再之學。出於鄭夢周。而夢周實爲理學之祖。其道學醇疵。雖各不同。其淵源所自。因略可見。而趙文正之後儒術之盛。又可以追蹤於宋之豐祐乾淳。則尋宗泝本。匪先生伊誰歸哉。然則殷師之生。非殷之幸。而我東之幸也。先生之生。非麗氏之幸。而我朝之幸也。然我朝文治如此其盛。而天之啓之也。不能無漸。則其不得不生先生於麗氏者。其理宜如此也。先生文集幷年譜附錄諸篇。合爲四編。刊行於世久矣。112_519a今其耳孫相國公維城。與其族弟縣監雲翼,族姪縣監元徵。謀所以重刊。雲翼災木於鳳城治所。而按使洪公處厚樂爲之相役。旣諸公俾余志其首。余惟前人之序跋。其所以推尊稱美者。至矣盡矣。又何說可贅哉。惟是世之知先生者。但知其扶植綱常。而其闡明斯文之功則或有所不知也。此何異但以罔爲臣妾。爲殷師之賢。而顧昧夫陳範敍疇。以啓萬世道統之源也。厥或知之而其興廢由天。有開必先之機。則又未必知也。惟其知陰陽拶移之理。識造化機緘之妙。然後可以與此也。嗚呼。是豈易與俗人言哉。惜乎。112_519b其嘉言至論。不盡傳於世。而獨此寂寥數篇。幸存而不泯。則牧隱所謂橫說豎說者。未知爲何等語也。可勝惜哉。然以載此集者。像想而窺測。則眞所謂豪傑之才。聖賢之學。後之觀者。知吾言之不誣也。嗚呼。世道已季。俗尙愈下。慨前哲之益遠。悼斯文之將墜。輒書是說。以附于四編之端。俾知東人受先生罔極之恩。而又知斯文興喪。實有所係云爾。崇禎己亥臘月初十日。後學恩津宋時烈序。


鶴庵集卷之五
 華陽聞見錄
事實 並序 

 

孟子後千四五百年間。雖不無爲善之士。而亦不過鄕曲之謹愿。婦女之檢押而已。寥寥未聞有體道之人矣。至於宋朝。上應聚奎之徵。而隆生群哲之人。151_275b周,程,張子出而繼其絶。至朱子而始大。克明聖人之道於天下萬世。孔子後集大成者。惟朱子一人而已也。若吾東方。則邈在海外。風土氣習。與中國絶殊。倘非殷師之尹玆東土。以明其皇極之道。則東土之民。蠻也夷也已矣。孰能知有聖人之道。而以爲用夏變夷之風乎。自殷師以來。二千四五百年之後。圃隱鄭先生。出於麗朝之末。能行聖賢之禮義。斥黜釋氏之異端。圃翁卽海東之濂溪也。圃翁興而以開道學於我朝。若寒暄,一蠧繼其微。而靜,退,栗,牛四大賢。相繼而起。以承其緖。以明其道。誠所謂魯無君子斯焉取斯者也。承栗翁適傳者。沙溪也。又承沙溪。正如朱子之繼延平者。惟吾尤庵先生也。資稟之淨剛。學問之純備。無一毫欠缺於博約之151_275c工。而克明聖道於斯世者。其庶幾深符乎朱夫子也。

斯道正脈。待人而後傳。越自海東開闢以來。任傳道之丕責。得道脈之正者。不過數人。而能使斯道。章章著明於世者。一二人而止耳。由殷師以後。圃隱繼其絶。寒暄一蠧。得其151_281b微。至靜,退,栗,牛而始著。由靜,退,栗牛而後。重峯,沙溪承其緖。至先生而始大。

 

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
 題跋
退陶淵源筆帖跋 


吾東道學之傳。昉於麗末。延及我朝。寒,蠧躳修而未敎。靜,晦少施而大孼。至退陶先生。其力久。故其成大其源深。故其流遠。門下之士。莫盛于陶山講道者也。月川自少從先生學。於門人年最長。先進高峰。遇先生稍後。然先生所與往復相講最盛。德溪出自山海門下。然先生許其朴實懇篤。其次龜巖,藥圃,錦溪,178_403a栢潭諸公者。或以文學或以行誼稱。如西厓,鶴峰。最後進而同時出者。又有東岡,寒岡。亦晩而及門。栗谷一拜門下而歸。然最著焉。葢高峰英發穎悟。先生初見甚重之。然英氣害事。故先生嘗病其太主張。難於造道之極致。然先生多取資於公者。不與他人比。月川篤而滯。故先生曰。士敬今始得義理蹊逕。時有太執不通處。此病漸瘳。尤好耳。德溪最深於大學,中庸。故先生稱之。龜巖沉默寡言笑。然先生憂其晩節。錦溪初以文辭名。後從師友頗聞性理之說。西厓稱藥圃以蔚然爲國老。栢潭早以文行。見賞於師門。且若178_403b文峰,嘯臯,秋淵,艮齋,賁趾,松巖諸公。或出或處。或微或顯。俱爲名士大夫者。而在京。靜存,秋巒,恥齋,錦湖,靜齋。在嶺。穌齋,龍巖。在湖。河西,眉菴之倫。俱在先生朋友之列。然諸公之尊慕講質。亦如弟子焉。其中穌齋夙夜之論。最相合。其後人心道心之說。尤相戾云大抵先生之學。祖述于紫陽。其敎人亦然。一時進質于師門。退講于朋友者。俱可見也。然其後分裂。所成就有不同者。何也。夫子之門。亦有四科之目。况後世哉。西厓收功於靜。而發揮於事功。鶴峰的確用力。臨大節而益驗。然俱値危難之際。盡匪躳之節。其於繼178_403c開之業。有不暇焉。寒岡初拜先生。先生言其大穎敏。然晩年德業甚盛。先生初見西厓曰。此人天所生。又嘗書傳統箴以授鶴峰云。是故。今江右上游之論。主西厓而及于愚伏。星山以下之論。主寒岡而及于旅軒。永嘉一帶。幷稱厓鶴。而宣城人最尊月川。故陶山配食。惟月川一人而已。又有以栗谷直承統緖者。夫栗谷才極高志極大。然整庵之羅。尊朱宗程。斥王闢陸。而爲朱子者罪之。何也。小同而大異也。栗谷之於先生。不知所同者何事。而所異在大源頭。則可謂別出一支也。或又云。東岡不當在退門之列。昔范淳夫178_403d初學橫渠。晩及程門。而淵源錄在程子弟子傳。石子重未嘗全師朱子。而羣書錄於朱門。彭子壽亦非純爲朱門人。而實記謂之門人。東岡豈獨不爲先生門下士哉。從弟萬寧好古。慕先輩遺風。以退陶先生墨蹟爲首。其下列附門下諸公筆札。又糢陶山山水圖曁先生手書記若雜咏。作爲三帖。寘諸几案。時敬披省發者有之。請余跋其下。噫。生吾東者。不及先生之門。以承警咳於巖棲觀瀾間。最可恨。况可望杏壇之下大隱屛中哉。今披是帖。亦可以想見當時斯文運昌。篤生大賢。羽翼嗣承。若此之盛。而氣象從容。咳唾178_404a餘滋。有足感動激勸乎後人。寧之爲豈謂之翫好具者哉。然余不能發揮其意以盡乎其所不及。遂歷書師門傳授之意。諸公出處之大略。使之考徵焉。月日後學李萬敷。謹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