도교 道敎
도교문화자료고(간체자) |
|
도교문화자료고 |
密菴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|
墓碣銘 |
|
公諱俊男字士彦。世爲咸安人。新羅元尹大將軍鼎之後也。奕世冠冕。入國朝有曰旅。以端宗初元入太學。爲博士弟子。及光廟受禪。揖諸生歸鄕里。終身不見於世。世所稱漁溪隱者也。後贈吏曹參判。鄕人立西山祠以祀之。是爲公五世祖。曾祖參。司憲府執義。恬雅有操槩。具著周愼齋所撰無盡亭記。大父庭筠。以才行應薦。累官至仁同縣監。父勿。國子上庠。母宜人郭氏。生員之元之女。淸白吏安邦之後。公少慷慨有志節。不慕苟得。亦不肯隨俗俯仰。嘗薦授昭格署參奉。蹙然以或忝世德爲懼。性至孝。事親無違志。喪致哀祭盡誠。推而至於待人接物。一以寬厚有容。然或見人有卑汚苟賤事。心惡若浼己。壬辰島夷之亂。首尾七年。發掘之禍。奄及執義公墓。公大慟幾絶。冒白刃入賊藪。掬土以掩柩。賊亦義公之爲。不忍加害。且欲俘而歸。公且哭且罵之曰。汝傾覆我廟社。發掘我丘墓。吾與汝義不共戴天。豈忍從汝苟活耶。言訖北向再拜。因拔所佩刀自刎死。丁酉八月十五日也。賊相顧驚歎。以衣覆尸而去。距其生嘉靖丁未。得年五十一。初葬郡西城山下。賊退移葬大山法守堂西麓某向之原。配載寧李氏。庇仁縣監贈兵曹參判景成之女。兵曹參知仲賢之曾孫也。亦有婦人善行。有子男二人女四人。男長繼先。武科宣傳官。天啓丁卯。死於王事。語在其碣。次述先。女長適姜得璜。次適金鳳翼。次適萬戶李明恕。季適縣令崔滬。內外孫曾玄男女幷若干人。百年昇平之餘。一朝狂寇肆猘。士大夫負國偸生。忘先忍恥者。踵相接。乃以一个眇然之身。觸兇鋒抗直辭。從容取義。視死如歸。雖古之號雄勇壯士。何以加此。漁翁發之於前。賢子繼之於後。烈孝精忠。會于一家。其亦異矣。肅宗三十二年丙戌。事聞旌閭。父子二世。雙闕巋然。足以爲千萬世爲人臣爲人子者忠孝之勸云。後公歿百有餘年。諸孫曾若而人。將碣墓來請銘。銘曰。父旣殉孝。子又死忠。孰啓其源。於赫漁翁。西山有祠。百世淸風。表閭有命。䨥節聯峙。紹休世令。今古有幾。匪直榮家。寔扶人紀。
李孟專世居善山。累官至司諫院正言。昭格署令。中年不樂仕。退居鄕里。與物無競。今年已九十。夫人金氏亦八十六。皆無恙。
虛白先生續集卷之五 |
墓碑銘 |
|
有大有爲之君作於上。必有同聲同氣者應於下。爲股肱心膂。奔走宣力。以成一代之治。故我世祖惠莊大王受禪於景泰癸酉。光城君金公適擢科出身於是年。卒能左右聖躬。以登至治而策殊勳。吁。君臣際遇。豈徒然哉。公諱謙光。字撝卿。光山人也。高祖諱鼎。推誠輔理功臣。大匡輔國光城君。大匡生資憲大夫忠淸道觀察使若采。觀察使生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世子貳師缺。贊成生贈輸忠秉義積德輔祚功臣,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事兼領觀象監事,光城府院君。鐵山府院君娶成川大都護府使金明理之女。貞敬大夫人。生公於永樂十七年九月丁未。其源遠乎哉。公始仕。入藝文館爲翰林。轉而歷監察,正言,兵曹正佐郞,司憲掌令。所在皆擧職。天順庚辰。北夷有浪伊升哈者梗化。世祖命高靈府院君申叔舟爲元帥。辟公爲從事往征之。旣平。又命討建州衛李滿住族。奏凱而還。以功超五。階通訓。拜軍器監正。辛巳。知兵曹事。尋拜通政。承政院同副承旨。釋褐九載。超入銀臺。士林榮之。秋。陞右副。于時。公之兄國光判戶曹。甚紆恩眷。上手脫公頭帽。揷花公頂曰。汝雖秩下於兄。而賢良優於乃兄。仍命進酒。其見寵遇如此。上慮浪伊升哈黨銜怨。特命公往諭。因宴慰之。壬午秋。陞左副。是歲。建州衛野人。欲由平安一路來朝。上又命往諭。公開陳利害止之。凡邊務輒委公。以公嘗出入東西。索尋知虜情也。癸未。陞右承旨。是年。特加嘉善。拜平安道觀察使。重兩界也。乙酉。入爲戶曹參判。丙戌。平安道節度使缺。朝廷難其人。時公知開城府。特召補之。階嘉靖。是年冬。貞敬夫人病。上諭書曰。今者農事已成。江氷未合。軍務亦有隙。卿可來見。公赴召入對。卽命加資憲。夫人病愈。命還。丁亥。入爲禮曹判書。兼知義禁府事。戊子春。知貢擧。取生員趙亨文,進士金訢等各百人。春。出拜慶尙道觀察使。秋。世祖薨。睿宗卽位。明年己丑。復拜禮曹判書。兼五衛都摠府都摠管。是年。又知貢擧。取進士韓堰,生員金塊等百人。文科蔡壽等三十三人。冬。睿宗薨。今上踐祚。明年辛卯。以贊翊之功。賜純誠明良佐理功臣之號。封光城君。是年。又掌文取金訢等。時稱得人。冬。遷漢城府判尹。癸巳。丁外憂。乙未。服闋。拜光城都摠管。冬以正朝使赴京。辛丑春。上親耕籍田。夏。迎皇帝賜詔。皆以公充禮儀使。動容周旋咸中度。壬寅。黃海道饑。公爲賑恤使。盡心措置。一道賴以復蘇。癸卯。貞熹王后昇遐。上命公兼判禮曹。凡喪殯諸事。專委任之。梓宮赴山陵。又以公爲提調。夏。拜議政府右參贊。甲辰冬。上命構昌慶宮。右議政李克培爲都提調。以公副之。特加正憲。國之大事。皆委於公。聖上倚以爲望。恩眷不可殫記。公愈益謹愼。朝暮不少懈。乙巳。陞左參贊。是年。搆世子宮。復以公爲提調。丙午。兼世子右賓客。俄遷左賓客。戊申春。以年七十辭職。不允。庚戌秋。寢疾。上遣內醫與藥治。不效。七月庚午。卒于第。享年七十二。訃聞。哀悼甚。輟朝二日。遣禮官庀其喪事。贈恭安公。以是年十二月辛酉。禮葬于連山縣牛首里先瑩之側。皆恩例也。公先娶參判柳陽植之女。生一女。適崔世顯。江西縣令。後娶司直陳繼孫之女。生五男二女。長曰克恢。刑曹正郞。次曰克恥。昭格署參奉。次曰克愊。成均進士。次曰克愷,克悌。方志學。女適崔知成。司憲監察。次適李福禎。學擧業。又有旁支子二。曰克愼,克心。克恢娶郡守朴壽宗之女。生二男一女。男曰錫胤。餘皆幼。
顔樂堂集卷之四 |
[墓誌銘] |
|
吾友金君節名 諱。曾祖
自知。開城留後。諡文靖。祖 侅。內資寺尹。父
友臣。今戶曹參議。妣李氏。知淸風郡事繼忠
之女。生而穎異。稍長。閉門讀書。人罕見其面。窮探遠搜。涵漬日富。歲戊子。年二十一。魁進士。辛卯。又擢魁科。聲名振一時。風彩端雅。人望之。知其爲金玉君子也。因事久不調。癸巳春。授宣務成均典籍。夏。遷兵曹佐郞。乙未。階承訓。帶知製敎。丙申。拜藝文副校理。兼經筵侍讀官。加承議。戊戌。加奉訓。藝文館。改號弘文。仍爲校理兼春秋館記注官。己亥。國家通信日本。選爲書狀官遣之。未達而還。加奉直。庚子差質正官朝京。加通善。辛丑。加通德。壬寅。加朝奉。癸卯。兼藝文館應敎。國制。擇才高將主文盟者授之。加奉正。甲辰。陞直提學。冬。特加中訓。乙巳。超通訓。丙午。陞工曹參議。已感風疾。乞解職。不許。遣醫治療。丁未。又辭。移上護軍。雖在床褥。長賜廩祿。數問其證。聯賜藥餌。浴于溫陽。下書監司。發丁輿歸。皆異數也。壬子正月。遂不起。享年四十五。聞者惜之。▣年三月。將葬于交河縣朽栗里。外祖塋域也。其兄刑曹參議諶。來請銘甚切。君節而至此。忍銘之耶。與君節相從於玉堂金馬。首尾五寒暑矣。知君節莫如我。壬寅歲。余自廣陵校官。誤恩西淸。一時魁傑雄俊之士林立。而心所敬服者。獨吾君節耳。嘗欲剡章論事。締思數日。過君節而質之。則微笑若有所思。索筆盡抹去。命易他紙。颯颯風馳而雨驟。筆不暫停。須臾已盈數紙。從傍睨之。出入今古。援據精切。文彩爛然。如從濩者。雖罄終身之力。其敢望其髣髴耶。一日。同論事上前。危語劘上。天威震動。傍侍者縮頸。不能出一聲。獨徐徐辨析是非。默回天心。余旣服其才。又服其剛勁不撓又如此。其奉使日本也。遇風濤。舟出沒如鳧鷖。死僅一髮。同舟之人。皆蒼皇叫號。而端坐讀書。怡然如在閨閤。抵對馬島。上个遘疾。命還。衆皆躍躍失喜。而君節獨以不能窮扶桑暘谷。盡天下大觀爲恨也。平生胸襟坦然。死生利害。一聽於天。而遇事略不動心。使天假之年。遭時顯隆。其所成就。何可量也。嗚呼。顏淵而夭。伯牛而病。富貴壽考。備享諸福者。往往世之所謂闟茸無狀者。是果何理歟。豈天之福善禍淫。自與人殊耶。抑不知杳杳冥冥之中。禍福與奪。一任其自然而然耶。皆未可知也。如吾君節。老親在堂。寡妻孤兒。丁零寒苦。四壁蕭然。寢門之痛。容有旣乎。文章簡古雅潔。又能詩。尤工於排律。雖置古作者。亦不多讓。每庭試儒紳。輒居第一。恩賜稠疊。士林歆艶。娶前平康縣監尹墀之女。生三女三男。男長曰安國。
後改鼎 次曰安世。次曰安老。皆幼。女長適幼學沈光鵬。靑城尉安義之孫也。餘幼。
後次適參奉吳玉貞。次歸進士金應斗。銘曰。
守志陵霜。百鍊鋼也。摛藻掞天。萬選錢也。身雖不壽。而名不朽。萬世之長。其又何傷。勒銘玄扃。昭示千齡。
弘治五年壬子三月。嘉善大夫。同知中樞府事申從濩。誌。
附文貞公行狀
云云。公自結髮。遊戲不凡。稍長。與仲弟同游學。不煩勸誨。而篤志忘食。皆容采端雅。風神潁秀。人目爲雙璧。同受業于金文簡宗直。每朝步遠。不廢雨雪。大爲文簡器服。時近試期。儒徒隷業。有以所述求正於文簡者。文簡嘆賞曰。當冠多士。但於金
諶
昆仲何。及試司馬。仲氏果魁。公中第三。求正者居下。人服其識鑑。時成化戊子也。自是。文名振世。甲午。上第。選補承文院。由副正字。入藝文館爲檢閱,待敎兼弘文著作。俄遷承政院注書。丁酉。以司評爲兵曹佐郞。擢己亥重科第二。階超承訓。漢城判官。尋拜京畿都事。歲庚子,癸卯。累遷爲昭格署令,兵曹正郞,司贍僉正。加朝奉。
二樂亭集卷之十五 |
碑碣 |
|
甲戌。重拜典籍。歷昭格署令,繕工監僉正,成均館直講。尋外補淮陽府使。乙亥。遭繼母憂。未終制數月。亦逝。卽丙子十月十二日也
訥齋先生集附錄卷第一 |
行狀 |
|
乙丑歲。出爲全羅道都事。正德丙寅秋。今上反正。秩滿。除長興庫令。擢授司諫院獻納。有戚里人。越資陞堂上。是時廢朝積威之餘。士氣摧沮。人皆畏懦蓄縮。雖知其非。而莫敢言。先生慷慨首議。同憲府廷爭彌旬。方解冠辭職。會有國試。命先生考選。乃辭曰。臣旣不能盡所職。不敢奉命。上大怒。命下于理。將加之罪。朝廷咸危懼。大學生上書訟之。宰相亦交救得解。先生猶不自悔。在諫院一年。彈論無所避。謇然有直名。執政惡之。出補韓山郡守。故事。侍從臺諫。銓曹不得擅擬外官。憲府卽日。擧劾銓曹。改授先生宗廟署令。尋徙昭格署缺。先生旣仕不得志。又以親老乞外。得守臨陂縣令。公廉明斷。務祛冤滯。三年而政成。一日。引疾投紱。謝歸光城之里第。唯日以圖書自娛。辛未冬。拜弘文館修撰。陞校理。
冲齋先生文集卷之三 |
日記
自丁卯十二月。至戊辰十二月二十六日。在翰苑時。以後在堂后時。 |
|
[三月]
一日戊戌。晴。受朝賀。御經筵。○領事成希顏。極陳反正後臺諫糾劾人物失當事。司經安漢英進曰。臺諫以臣父潤德。服養親喪中止者。其實不然。君父一體。情切敢陳。其辭支離。漢英被駁而退。
二日己亥。
缺御經筵。
十七日甲寅。晴。御經筵。○有政。李惟淸嘉靖大司憲。弘文館副校理李長坤。特加一資爲奉直。
十八日乙卯。晴。庭試文臣。
十九日丙辰。晴。御經筵。○庭試居首金淨加資。第二蔡紹權賜兒馬。其次金安國,朴祥,李思鈞鹿皮。○昭格署令朴祥。上疏乞歸養。以違法不允。
二十日丁巳。陰。御經筵
容齋先生集卷之十 |
[散文] |
|
成廟崇文治。重科選。至其末年。得人爲盛。而權氏兄弟。相踵釋褐。文章氣槩。不略上下。時人以二難目之。而望之若景星焉。公其兄也。歲丁巳。荇始得拜公兄弟於南山之下。是時。所常與遊者。金仁老千齡,鄭淳夫希良,南士華衮。而朴仲說誾年最少。公皆與之相忘而莫逆。故雖以荇之無似。獲陪餘論。未之見絶。嗚呼。距今數十載之間。諸公皆爲異物。而唯士華與無似獨存。嗚呼。士華。旣已銘諸碣矣。墓中之誌。竊不自讓。蓋用所以知我者相報爾。公諱敏手。字叔達。安東府人。
公之爲弘文館。嘗與同列。論宮禁事。指陳剴切。燕山主甚惡之。追仇不能釋。至甲子。同館者皆得罪。公竄配尙州。公弟又用直言死。今上卽位前幾月。公適遭母夫人服。旣三年。始授昭格署令。三遷司䆃寺正。再爲司憲府執義。入弘文館。爲直提學。特陞副提學。以承政院右承旨。因事合院竝罷。
企齋別集卷之三 |
詩 |
|
三淸勝跡尋前契。依舊靑山入畫間。座上酒仙今已散。杏花空折祭星壇。
企齋文集卷之三 |
碑銘○墓誌 |
|
公諱演孫。字善源。礪山人。
陽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|
碑○碣 |
|
曺僉樞禧。自述其先考進士君行狀。以書抵余。求墓碣之文。余與僉樞。寮友交久。不敢以老病辭。按狀。曺之系出昌平君諱某字某。六世祖純。仕高麗。官至寶文閣大學士。生寶文閣直提學自謙。提學生軍器判官權達。判官生左右衛保勝散員元福。卽君之曾祖考也。世居潭陽府雲梯里。娶版圖判書李橫吉女。生鷹揚衛前領散員得賢。散員生兗河。天順癸酉。中生員進士兩試。登丁丑丙科。究性理之學。又工於詞章。爲北道評事時。次慶源府壁上詩。至今流播人口。視篆三邑。一以淸儉爲治。位不滿德。纔至昭格署令。惜哉。娶進武副尉金暹女。以天順己卯。生君。
湖陰雜稿卷之七 |
[碑誌] |
|
丁氏之先。系出羅州。有諱允宗。官至檢校大將軍。其後八傳而至諱安景。徙家白州。仍着籍爲州人。諱衍,諱子伋。竝以修善傳家。子伋擢文科。終昭格署令。寔生諱壽岡。早以才望。備歷淸要。以兵曹參判。丐閑考終。恬默耆德。爲世所服。聘于司憲持平金彥辛之門。成化丙午生公。公諱玉亨。字嘉仲。
俛仰集卷之四 |
墓碣銘 |
|
公諱禧。字仲慶。曹之系出昌寧。七代祖諱純。仕高麗。官至寶文閣大學士。世居潭陽北雲梯之里。祖諱兗河。登天順丁丑丙科。學究性理。治尙淸簡。位至昭格署令。令生淑德。嚴有庭訓。娶慶州鄭誠孫女。弘治庚戌生公。公生稟異質。志于學勤於業。中正德癸酉進士試。登丁丑丙科。嘉靖壬午。自承文院著作。遷拜承政院注書。兼春秋館記事官。轉爲兵曹正佐郞及戶,工兩曹正郞。出守古阜,羅州等官。又自繕工監正。爲星州牧使。癸丑。自左通禮超陞通政。拜東萊府使。以病退辭于家。築水雲亭於樂聖之東。爲晩年逍遙之所。甲子七月己丑。以病卒于家。享年七十有五。公素有幹能。居官當職。直躬而行。不阿權勢。所至民皆稱慕。事親孝。友愛篤。敦宗族。信交際。所積者厚。雖謂享祿而止此乎。娶昌平直長金命昌之女。生一男一女。男曰尙儉。女適宋彭壽。尙儉有二子一女。長曰漢英。次曰漢彥。女適李允權。嗚呼。公沒四十年。公之孫漢英來。泣且告曰。祖墓遠矣難守。今當移葬于先塋之側。願得碣銘。以圖久遠。余不獲已。乃銘之。時乃萬曆八年八月日。銘曰。
公跡可鐫。昭示後昆。石雖爛矣。不泯者存。
俛仰集卷之六 |
附錄 |
|
息庵先生遺稿卷之四 |
七言律詩 |
|
道士名雲起。中朝金陵人也。壬戌。自鎭江來本國。後因兵戈不能自還。淪落海隅。今年已六十四矣。素工麻衣遺法。十不失一二。蓋亦龍虎天師之後裔云。 龍虎天師。乃東漢張道陵眞人也。至今爲道家所宗。子孫世爲天師焉。
此地逢迎眼倍明。爾從何處到東溟。少年未信封侯相。今日翻爲出塞行。歲月浮生雙白鬢。風塵遠道一靑萍。歸期試向君平問。萬里關山隔玉京。
東里集卷之三 |
詩 |
|
留侯曾願棄人間。化鶴今看向碧山。自是君家多道氣。杜門長往較誰閑。
藥圃先生文集卷之一錦堂 |
詩 |
|
扁舟一上龜潭峽。十月風霜寒透襟。此日客懹難自遣。三杯魯酒當千金。
燕轅直指卷之五 |
二月 初三日 |
遍於天下而一心尊奉者。關廟是已。雖窮邊荒徼數家村塢。必崇侈棟宇。賽會處潔。牧豎饁婦。擧皆奔走。自柵至皇城二千餘里之間。殆無處無之。而其在遼東及中後所者。最著靈異。其在皇城者則必稱白馬關廟。廟在正陽門右關內。而或以在地安門外者當之。非也。帝城景物略曰。關廟獨顯於京師正陽門者。以門下宸居。近左廟右社之間。朝廷歲一命祀。萬國朝者。退必謁。輻湊者至爲祗禱。每以五月十三日致祭。先十日。太常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。凡國有大災。祭告之。萬曆四十三年十月。命太監奉九旒冠,玉帶,龍袍,金牌書。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鎭天尊關聖帝君於正陽祠。建醮三日。頒知天下。然猶仍舊稱。史官焦竑曰。稱漢前將軍侯爵也。天啓四年。始稱帝。先是。成祖北征本雅失理。經闊灤海。至幹難河。擊破阿魯台軍。每見沙濛霧靄中有神前驅。巾袍刀仗。貌色髻影。果然關公。而但所跨馬非赤兔。乃白馬也。師還燕都。先傳車駕北發之日。一居民所畜白馬。晨出立庭中。不動不食。晡時。始定喘汗而食。如是幾日。及回蹕而止。事聞。勅崇祀祠。祠籤最靈。休咎不爽云云。廟之稱白馬者以此也。廟中有碑。焦竑撰。蕫其昌書。世稱二絶。我國南關廟壁上所揭者。卽描來萬曆勅封之書云。
白軒先生集卷之三十八 文稿 |
諡狀 |
|
公諱詻。字重卿。自號鶴溪。
校書爲館。專管書籍之印。歲入最夥。而爲提調者。多不留意。一委諸下輩之手。公之兼察也。提修墜典。廣布書史。如韻會,周禮,小學,史略,史漢一統,二程全書,參同契,名世文宗,國朝寶鑑等書。皆公所命印者也。
月汀先生別集卷之四 |
漫錄 |
愚伏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|
跋 |
|
南冥之學。以朱子成書爲最初入頭處。此是其高弟鄭揆公之言。必非孟浪。余聞此於曹君汝益久矣。獨未知所謂朱子成書者是何書。意大全,語類外別有此書。常以未得見爲恨。上年在都下。窮愁中無以自遣。訪求平日未見書讀之。偶得此書一卷於申知事叔正處。乃以參同契,陰符經分上下卷。而合爲一秩者也。繙閱未竟而心竊怪之。是不過爲彼學者借重誣世之爲耳。非儒者所宜用力。豈南冥少時偶喜之耶。嘗見南冥集有一兩篇論學。而專是道家機關。間用參同全句。豈亦出入時作耶。是未可知也。且參同契則朱子嘗爲之考異證誤。寫成一本。見於跋語者旣詳。而詩篇書尺之間。亦屢及之。彼託以爲名。亦不爲全然無據。至於陰符。則雖絶利一源天地之道浸數三句嘗見稱道。而斷然以爲李筌贗作。至比於戴師兪麻衣易。不知編此書者何故倂合之。目之爲朱子成書耶。其註釋亦未知何人所爲。而序成於淳煕乙未。則乃與朱子同時人也。朱子大全中有閭丘生陰符經說跋。生卽黃氏附錄所云閭丘次孟也。疑此註卽閭丘所爲。而參以朱子跋語所評。則又知其非閭丘矣。黃氏附錄有曰。蔡氏學朱子者也。當爲一家之說。又曰。驪山老母註。本與蔡氏本我以時物文理哲。爲書之末句云云。今考此書則時物文理哲以上有註。人以愚虞聖以下二十一句無註。以此觀之。則此註必出於西山。而序亦西山所爲無疑。此無西山文集。不可得而考也。萬曆戊午春。借李叔平家藏陰符經觀之。因書向所疑者以歸之。庶知其說者有以見敎云。 後考理學通錄。黃裒集濂洛關建諸賢書。名之曰朱子成書云。余未見全帙。不敢輕議。然以此一帙觀之。恐未免博而不精之歸矣。
愚伏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|
跋 |
|
陰符經序。成於淳煕乙未。而不著其姓名。嘗參以黃說二條。意爲西山蔡先生所爲。而恨未得其徵也。頃見故友韓鳴吉遺稿。中有一段攻破陰符病處而曰。廬陵黃氏有何所見。反欲支中求一。晦中求明。旣退而又進之。使必售其惑世亂道之計耶。正駁序中語。其意蓋以註釋爲黃氏所爲也。然黃氏乃元末人。非淳煕時。鳴吉偶失照勘耳。近偶閱今獻彙言張綸所著林泉隨筆。內一款有云陰符經二十一句蔡氏無註。於是知陰符註果出於西山。而余前日所臆者幸而中矣。余恐後學見此經載在朱子成書中。遂認爲朱子所註。故詳著之。戊午秋九月。書。